400-1871-889 0631-5161889

产品中心

产品详情
询盘

  马拉默德的小说《魔桶》里,主人公利奥·芬克尔正坐在纽约居民区那一间狭小、几近简陋却堆满了书籍的房间里,米白色的墙面随着时间在幽暗里转为深灰。

  《魔桶》与《浮士德》的进入方式有相似之处。浮士德博士在书房里踱步苦恼,在那个阴郁的墙洞,即使透过彩绘玻璃的天光也无法让房间着色的地方,窒息成了唯一的选择,如同但丁《神曲》那个著名的开篇:当人生中途,我迷失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之中。此刻,马拉默德正迷失在他的房间里。

  《魔桶》里的主人公利奥·芬克尔的诉求是在中年之际找到一位相称的女士结合,以便取得的信任。媒人萨尔兹曼的出现恰好解决了他的问题。萨尔兹曼带着魔桶和印有不同女性的卡片来到他家,供芬克尔进行挑选。

  故事的开头像极了走投无路的浮士德:呼唤魔鬼,祈求俗世中无法耗尽的欢乐、魔法与权力。而魔鬼也在那个深不见底的沟壑里做出了相应的回答。所以故事的一开始便奠定了他们终将驶向不可避免的堕落,而这些堕落与纠缠裹挟着梦境、情欲和魔法超出律法的边界,逐渐摆脱了大地和理智的秩序。

  然而,芬克尔的故事与浮士德和但丁的探索有本质上的区别。《魔桶》不仅与救赎有关,甚至还与救赎背离。因为《魔桶》本质上是一个关于魔鬼的故事。就像弥尔顿的《失乐园》一样,魔鬼是那位绝对的主角。但与《失乐园》不同,《失乐园》的撒旦携带着悲壮的英雄主义。而《魔桶》里的魔鬼就是本身,且马拉默德丝毫不避讳这一点。

  《魔桶》绝不单单是一个关于婚姻、信仰或是爱而不得的故事,马拉默德的目的是要描写。他探讨的绝不仅仅是人类经验的本质意义和人类悲惨境况中的根源。他的目的是要制造出混乱的秩序,讲述人类如何一步步坠入深渊的悲歌。他道德研究指向的对象不是任何一个人,但也是每一个人,是它唯一的主题。

  开启这个故事的钥匙在萨尔兹曼手中,他是故事的主角,也是故事里的魔鬼,他怪异的行为掩藏了他真实的身份,他故意混淆人的认知,无数次将我们引入那个只是有些机灵,但又有些许无辜可怜的凡人形象。马拉默德的魔幻现实主义绝不同于马尔克斯,即便他们的表达存在相似的地方。马尔克斯用魔幻现实主义表达更多的是关于美与永恒,而马拉默德却将魔幻现实主义作为表现恶的一种手段。马拉默德誓要打破摔碎浪漫意志在理想世界中的神话故事。

  在小说《魔桶》的开始,读者并不容易捕捉到萨尔兹曼的异样,他具有魔法的属性带着隐蔽藏匿的气味游走在读者的指缝之间,稍不注意就会悄然滑走。萨尔兹曼的首次出现充满着矛盾和复杂性:

  他手里提着一只有皮带的黑色公文包,那只公文包由于多年磨损,已经变薄了。萨尔兹曼从事这个行当已有多年。他身材瘦小,但仪表不俗,戴一顶旧帽子,大衣显得又短又紧。他常常让人闻到鱼腥味,对此他也毫不掩饰,他爱吃鱼。他虽说缺了几颗牙,但看上去并不叫人生厌。因为他总是那么和蔼可亲,而眼神又带有几分伤感。他说起话来娓娓动听,那副嘴唇,一绺轻髯,还有那消瘦的手指配合着那声音,是那么充满活力。但一旦静下来,他那双淡蓝色的眼睛又显得深沉忧郁。

  公文包作为物的隐喻,暗示着萨尔兹曼从事媒人行业的资历,已经久远到让它跟着主人的年龄和躯干在时间里变得越来越稀薄了。上面的几段叙述让萨尔兹曼紧密地和时间的苍老感连接在一起。虽然他身上存在着矛盾——他的和蔼可亲对立着他的伤感深沉,但这些矛盾的质地在时间的场域里消融并得到了和解。

  有趣的是,萨尔兹曼作为的象征,他的出现并非有意闯入芬克尔的生活,而是通过芬克尔的邀请。他不紧不慢仪表堂堂地踏入人间,并开始掌控、破坏着一切。

  萨尔兹曼出现过的任何一个空间里,他都有一种让时间变幻交错以及停驻的手段,令现实的边界一退再退。这不是对世间有关于问题的回答,否定就是全部。

  萨尔兹曼的怪异随着词句的舒展而逐渐显露出来。从他时不时拿出的小熏鱼到他变幻莫测、无法捕捉的身影肯定地将他与暗黑元素想象在了一起。而那从始至终散发出的鱼腥味,也在某处寻找着答案。在西方的评论中,他身上散发着的腥味被当作生殖器官的异味,故萨尔兹曼就是情欲本身。但如果他仅仅象征着情欲,不足以证明他就是撒旦本人,即使巴塔耶会肯定地说出情欲即是恶魔的,他要人看到情欲的忧伤和死亡在同一条轨道上行进,认可人在狂乱的欲仙欲死(petite mort)中和最终之死的同一性。

  萨尔兹曼总是偷偷躲在某处,监视着芬克尔的生活。利奥·芬克尔不止一次提到某种恐惧的凝视:利奥总感到萨尔兹曼如影随形地在身边、利奥总是不安地感到这个人就在他们附近什么地方,例如,躲在街道两旁的某棵高树上,用小镜子给这位女士发送信号。然而当我们深信不疑萨尔兹曼四处埋伏,伺机等待引诱利奥·芬克尔时,诸多细节又让我们不是那么地确定,萨尔兹曼到底是不是利奥幻想出来的一个形象。在利奥为他在照片上只有一面之缘的女人癫狂时,他试图去找萨尔兹曼,但是后面发生的事情使人相信这并不是在尘世中的经历:

  利奥在门铃下面一张脏兮兮的纸签上,看到用铅笔写的萨尔兹曼的名字。他爬过三层黑洞洞的楼梯,来到他的门前,他敲了敲房门,开门的是一个患气喘病,头发灰白的瘦女人,穿着一双毡拖鞋。

  干吗?她问,期望什么事儿也没有,她的样子似听非听的。他可以发誓,这个人也好像见过似的,但那一定是幻觉。

  靠门这边的房间里墙边有几把摇摇晃晃的椅子,一个旧柜橱,一张三条腿的桌子,放锅碗瓢盆的架子以及各种厨房用具。但是没有萨尔兹曼和他那只魔桶的影子,大概这也是想象的一部分。

  在这个边缘的世界,利奥开始分辨不清真伪,眼前这个纤弱的女人气息模糊,仿佛来自于地狱,携带着它的破旧和暗淡。这样的不安犹如一场戏弄,她似乎是萨尔兹曼的另一个欺骗者的变体。形象的错位开始占据着异度空间的无限可能,让人联想到当初哈姆雷特失去心智时,也同样凝视着一个可怕却熟悉的魂魄,而正是这个魂魄的面孔将他最终引入了疯癫的深渊与命运无法扭转的幽闭境地之中。如今,利奥踏入的,正是他神圣的宗教的对立处,也是这神圣的放置之所,因为神圣的场域里,它们拒绝着一切理性的规约。

  萨尔兹曼在哭泣。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萨尔兹曼在哭泣。当他递给利奥·芬克尔那一张张照片的时候,他就料定了结局。即使萨尔兹曼反复乞求着利奥不要爱上这样的女人,但当最后的这一张王牌打出的时候,斯特拉就像春天的鲜花,从那(照片上)迟疑的眼光深处,从她与她内心所蕴含和所放射出的光彩来看,她在开启一个新天地。她正是他所企盼和向往的。利奥·芬克尔即使好几次意识到:他感到有点怕她,想到是不是接受了一个的形象?他怀疑整个事情到了今天这一步,是不是都由萨尔兹曼一手策划的。可是那又怎么样呢?随着萨尔兹曼敲击桌子的声音越来越轻,芬克尔就愈发坚定地落入了早已预谋好的圈套。

  一个春天的夜晚,利奥见到了斯特拉:从远处,他就看到她那双眼睛——和她父亲一模一样——无比的纯洁无邪。他从她身上构思着自己的救赎。空中回响着提琴声,闪烁着烛光。撒旦的别称路西法(Lucifer),光的使者,是否能有人想到这位让利奥迷恋的斯特拉(Stella)名字的本意也与光有关?萨尔兹曼让利奥摒弃了上帝,让利奥向他效忠,为他献祭。摇曳的烛光仿佛像教堂里飞升的音符,马拉默德在结尾为读者留下了萨尔兹曼著名的为死者祈祷之谜。萨尔兹曼模糊的眼泪回应着爱欲和某种肉体濒死的体验。

  此刻,在房间里写完《魔桶》的马拉默德应该站起来,走到窗边去看一看了。茂密的树叶令落在墙上的光照面积变得很小。

  马拉默德的态度在《魔桶》里也同样的晦暗不明。但至少这一点是肯定的:神的信徒,利奥·芬克尔这个被创造物,马拉默德正在描写这位拉比如何进行着一场对创造者的谋杀。

  马拉默德对芬克尔的精神弑父情结是抱有警觉的,这样禁忌的话题在马拉默德的其他故事中也能看到,且不论马拉默德对弑父这一议题的态度,但他可能万万没有想到他自己会在这场人类古老的仪式中从主体变成客体。

  马拉默德的父母在二十世纪早期,从俄罗斯移民到美国经营一家便利店,成为勤勤恳恳,怀揣着美国梦的小商人。在马拉默德的记忆里,父母没有一本书,一张唱片或是挂画。当简陋成为日常,他的性格也逐渐内向起来。

  或许内向的性格让他从外部世界转向了内部世界,在成为作家之后,马拉默德极少留下影像资料,他拒绝采访、拒绝大学的邀请,拒绝任何能够使他的形象在大众面前变得明晰的方式。他总是坐在一张桌前,或是在他的躺椅上,他在照片里的状态始终如一,在这些残留下来的影像里,他的表情乏味,眼神中有着不相称的平庸和无辜。若是仔细打量,那个方形的镜片通过折射,又让马拉默德的眼睛里,多了些诱人且危险的东西——而那绝不仅仅是某种忧愁。

  在我试图了解马拉默德生活中更多的细节,了解他如何写作,为他写的那些故事忍受和活着的时候,我发现了马拉默德的一位狂热追随者:菲利普·罗斯。

  菲利普·罗斯靠近马拉默德是出于仰望和膜拜。罗斯在年少时认识了马拉默德,他对犹太裔作家表现出了格外的关注,似乎这种关注能够给他的梦想提供滋养。他并没有错判这种影响,之后罗斯写作生涯里,最负盛名的祖克曼系列的开端便是因马拉默德而起。

  在《鬼作家》这部作品中,罗斯描写了一位年轻的作家受到他敬仰的文学大师E.I.洛诺夫的邀请,前往他在山中隐秘的住所。而这位神秘作家在生活里的原型便是马拉默德。然而,在罗斯的叙述中,马拉默德化成了男性凝视的全部:囚禁、幽深与权力。

  有意思的是,在《魔桶》里利奥·芬克尔也以同样热情的方式邀请了魔鬼萨尔兹曼进入了自己的居所。进入房间这一手势的文化指向在客体关系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里要求读者全神贯注才能感知到这类带有特殊意义的常用符号。

  菲利普·罗斯生于1933年,他比马拉默德小了整整十九岁,在他成长、写作的过程中,他不止一次提及有着相同犹太移民背景的马拉默德是如何提示、指引着他去探寻那些已经消逝在这片土地上的祖先的故事。菲利普·罗斯一次又一次地拜见终于让他得偿所愿地见到了马拉默德,在《鬼作家》的开头,他承认他对马拉默德的仰望是对父亲式的:

  即使我当时并不完全明白,我是多么迫切需要博得他的青睐,和为什么需要博得他的青睐。我羞羞答答地、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完了我的经历——虽然在那充满自信的年代里这是不合我的性格的——我一点也没有因此感到发窘,倒反而因为发现自己没有拜倒在他的脚下的钩针编制的地毯上而感到奇怪。因为你瞧,我就是为了想要充当E.I.洛诺夫的精神上的儿子而来的。

  当罗斯见到偶像。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 2024-05-10 19:17:06   【打印此页】   【关闭